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国际刊号:1672-6693
国内刊号:50-1165/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7273 人次
 
    本刊论文
以科学精神推动党建科学化_求实而有实证

  论文导读::党建工作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其自身建设不但要有科学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作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求实而有实证的精神。继承而有创新精神。

  论文关键词:党建,科学化,科学精神,求实而有实证,继承而有创新,开放而有兼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个全新的重大命题”。[1]政党建设的科学化就是按照政党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政党建设。其中最深刻的内涵,便是在党的建设中如何体现出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真理的意识。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以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的洞见,清晰地判明了科学的精神本性,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2]科学精神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是人们在从选题到应用的全部科学活动中的所采取的态度。科学精神作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其涵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它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求真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精神、敬业献身精神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些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向社会渗透、辐射而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是时代潮流的先进代表,其自身建设不但要有科学化的要求,更要有科学精神来推动。

  一、求实而有实证的精神

  求实而有实证的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精神基础。

  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求实而有实证,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3]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坚持实事求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坚持面向实际,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大力发扬求真务实之风,正确对待创新,正确对待以往的成功经验。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应该看到,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亟待深入研究和破解,还有许多规律需要继续深化对其认识,如果我们满足于既有的成果,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就不可能提高全党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和自觉性,就无法解决党的建设中遇到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必须更好地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个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以党的建设规律作为引导党的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也就是要求在进一步加大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力度的同时,全面坚持用实践标准检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实践标准,就是承认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说到底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实践标准表明,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舍此没有其他可靠途径。就党的建设科学化来说,坚持实践标准求实而有实证,就是坚持由党的建设实际效果来衡量和证明党的建设的理论、制度和方法的科学性。任何理论、制度和方法,只有能够从根本上有效地指导、保障和推进党内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实现,它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

  然而,坚持实践标准并不是说任何认识上的是非,只要实践,就可以立马清浊分明,有了公断。事实上往往是实践明明摆在那儿,却照样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争论不休。尽管认识大相径庭,各自却都“拿事实来说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说实践标准不灵了,而是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由于任何实践都存在社会的历史的局限性,因而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我们对此重视不够,一些人误以为只要在全党全社会把实践标准的观念确立起来分清是非曲直就简单了。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规律的作用,亦即实践的裁决,通常不是通过一两件事而是以大结局、算总账的方式显示给人们的。在此之前,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只能是隔皮猜瓜,一时一事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不能说明问题。如果不解决由谁来代表实践“拍板”的问题,实践标准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上就难以起到“标准”的作用。党的建设要把实践标准全面贯彻到底,把通过实践来判定认识真理性的要求变为现实,尽可能按照规律办事,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克服由实践标准不确定性派生的弊端。

  二、继承而有创新精神

  继承而有创新的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进步和发扬的创先基础。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继承不是对过去的简单照搬和机械重复,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不是对过去全盘否定和彻底决裂,也不是不讲条件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而是以过去为基础,以现实为起点,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继承是“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青”,是继承的发展。没有“蓝”就无所谓“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党的建设强调解放思想,必须辩证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更加重视在继承中创新,进一步增强党的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通过解放思想,一方面求实而有实证,防止对过去的经验“弃之不用、否定重来”,更加重视对经受历史检验的好经验、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必须以更开阔的胸襟、更科学的态度、更辩证的思维对待过去的经验和传统,既注重吸收和继承,又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取其精华,避免照搬照抄和机械重复。另一方面,防止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解放思想实质上是“新陈代谢”,其最终目的在于推进创新和发展。要敢于探索、善于开拓、勇于创新,不断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使党的建设更加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实践证明,思维的转变、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会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任何领域的任何创造,都必须有一个崭新的、有创意的观念作指导。党建工作是一项严肃的事业,需要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党建工作更是一项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锐气的事业。要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实现更大的跨越,提升整体水平,必须首先在观念上实现突破。要坚定地认识到,创新是党建工作的题中之意义,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而目前,党建工作创新恰恰仍面临着许多坚固的框框: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游离;党务干部在继承与创新关系上的犹豫与彷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有些同志片面强调原则,习惯于照既定框子办事,思想上患得患失,工作上畏首畏尾,改革怕出乱子,创新怕担风险;有的同志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辨证观点,对过去的经验全盘照搬求实而有实证,食而不化。所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思想观念僵化的表现。而思想观念上的僵化,导致工作实践上出不了新意,生气就不足,党建工作跟“风”走,落伍于形势的变化发展,工作局面打不开。 创新的实践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不断迈入更高的层次。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反省历史的政党。经验不同于规律,但是,总结经验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前提和基础。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回头看看,一部党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从近年来党建工作的实践看,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挑战,广大党建工作者在党建领域进行了有创新的探索。如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广泛推行了党务公开等等,有效地拉进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些有效的探索,与时代要求相呼应,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但这些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初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持之以恒地创新,才能推动党建工作实现新的起点上的更大飞跃。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创新有着广阔的创造空间。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我们今天的党建工作拓展了创新的空间,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譬如,以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为标志的经济领域充满了活力,如何在这块新天地里写就党建工作的华彩篇章,是整个基层党组织都考虑和实践的大问题。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认识世界丰富多彩,其间也不缺乏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行动上主动探索,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创新,才能使党建工作走在形势发展的前沿,实现其应有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开放而有兼容的精神

  开放而有兼容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三要义,是科学得以深入展开、优化前进的民主基础。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理论不只是一种模式,而是有许多可能的模式,科学概念和理论在本质上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发明”,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开放、自由创造活动。[5]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竞争可以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积极性,使研究充满活力和生气,谁经受不住竞争熔炉的锤炼求实而有实证,谁就会被淘汰出局,这种无情的压力所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它导致了成果和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因此,百花齐放,兼收并蓄是科学精神的应有之意。

  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兼容而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规律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所揭示的事物本质的不同深度来看,规律是有层次之分的。具体到执政规律这个主题上,就有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等不同的层次。只强调事物的共性,忽视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照搬别人的执政经验和执政模式是行不通的;同样,只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忽视了事物的共性,忽视了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也会给我们认识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带来很大局限,会使我们无法正确借鉴许多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可贵经验,甚至偏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6]所以,我们说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偏废的,也是兼收并蓄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已不再闭门造车,思想的桎梏在不断的解放中,面对着色彩斑斓的世界文明成果,我们不会无动于衷,拮取其成果,吸取其营养,这是新—代党建工作者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当下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民主性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两者不能偏废,离开了民主的要求,科学得不到尊重,而离开科学的决策求实而有实证,人民的利益难予保证。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也与公共事务决策中缺少群众参与、民意支持不足有关。再如,在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问题上,我们党过去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特定历史条件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所期盼的“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已经大体上建立起来。但是,群众对干部提拔任用机制仍有不满之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说到底是民主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问题。[7]又如,党风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某些群体性事件背后也隐约可见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复杂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真正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扩大人民的监督权,真正使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效果最大化,这同样与民主相关。

  党内民主当然不是万能的,但的确可以影响大局。把党内民主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联系起来,全盘考虑,循其规律,配套渐进,党的建设便可日臻科学化。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一个揭示自然规律,一个关照人类自身;一个追求真理,一个探索善与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完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和统一。科学精神是新世纪各级党政干部所应必备的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传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讲活,2009年9月26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8页

  [3][5]周光召谈科学精神2007年1月19日http//hi.baidu.com

  [4]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

  [6]戴焰军各国执政党存在共同的执政规律《北京日报》2004年9月20日

  [7]高新民论以党内民主推进党的建设《中国监察》2009年10月27日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